学部新闻
您的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部新闻 > 正文
首届中芬教育领域中的欺凌现象线上学术交流活动成功举办
时间:2020-12-03 点击数:

2020年11月26日,以“教师对欺凌的认知”为主题,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杨颖秀教授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育科学学院Fred Dervin教授共同组织的首届中芬教育领域中的欺凌现象线上学术交流活动成功举办。参加交流活动的大中小学教师和硕博研究生30余人,13位来自中芬两国的大学教师、中小学实践工作者以及研究生在交流活动上发言和对话。



举办此次学术交流活动的初衷是为了比较中芬两国教师对什么是欺凌、它是怎么发生的、如何合法地处理等问题的不同认识,促进双方对这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Fred教授从“欺凌”的含义出发,分析了这个词的来源以及后来词义的转变,然后给大家播放了一段来自美国的探讨欺凌问题的短视频。随即,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东北师范大学的王智超教授认为欺凌问题的根源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问题。赫尔辛基大学的刘海琴讲师认为,在芬兰,移民学生遭受的欺凌可能和他们的身份及身体的力量等因素有关。赫尔辛基大学的Markus讲师认为,欺凌不仅存在于学生之间,还存在于师生之间,家长和学生之间,甚至领导和教师之间。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脱中菲老师给大家分享了一起小学生遭受欺凌的真实事件,并在事件分析基础上指出,欺凌事件是复杂的,不仅涉及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还可能夹杂步步惊心的多层关系和发人深省的诸多表现。之后,杨颖秀教授针对欺凌事件中的模仿行为是否属于欺凌行为问题和脱中菲老师做了进一步探讨。



对于如何预防欺凌行为,Markus认为,欺凌的预防措施是系统性的,不能只考虑欺凌本身,而应该多关注如何积极改善学校氛围以及如何使大家变得更有同情心。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博士研究生Heta认为,欺凌和学校文化建设有很大的关系。吉林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董塬煜认为,欺凌是一种让学生感到痛苦和不舒服的行为,同时欺凌具有敏感性。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现就读于韩国延世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尹美善认为,解决欺凌问题不能简单地预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针对大家的发言,Fred教授提出了在中国高校的师范生培养中是否存在预防和解决欺凌问题等专门的课程来帮助未来的教师解决欺凌的问题。王智超教授和杨颖秀教授共同回答了这一问题,两位教授介绍了我国师范院校开设的教育政策法规、学校管理等课程对解决这一问题的针对性。例如,在学校管理课程中有关于学校安全管理的内容,这样就会自然的涉及到学生伤害问题,包括欺凌对学生带来的身体伤害和心理伤害。此外,杨颖秀教授还介绍了目前中国对欺凌范围的界定限于学生之间,教师对学生发生的体罚、威胁等行为会适用其他的法律法规另行处理。同时,针对欺凌和暴力的区别以及欺凌的隐蔽性、侮辱性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介绍了中国目前已经出台的涉及解决欺凌问题的政策和法律。脱中菲老师也介绍了在小学课程里关于预防欺凌的一些社会实践课程和教育活动等。

此次线上学术交流活动,促使与会者聚焦对学生欺凌的界定、成因及预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活动结束前,双方达成共识,学术交流活动将持续开展下去。

分享到:微信新浪微博QQ空间linkedin人人网豆瓣网
专题网站SPECIAL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邮编:130024      电话:0431-85099557      电邮:fed@nenu.edu.cn

学部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部新闻 > 正文
首届中芬教育领域中的欺凌现象线上学术交流活动成功举办
时间:2020-12-03 点击数:

2020年11月26日,以“教师对欺凌的认知”为主题,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杨颖秀教授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育科学学院Fred Dervin教授共同组织的首届中芬教育领域中的欺凌现象线上学术交流活动成功举办。参加交流活动的大中小学教师和硕博研究生30余人,13位来自中芬两国的大学教师、中小学实践工作者以及研究生在交流活动上发言和对话。



举办此次学术交流活动的初衷是为了比较中芬两国教师对什么是欺凌、它是怎么发生的、如何合法地处理等问题的不同认识,促进双方对这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Fred教授从“欺凌”的含义出发,分析了这个词的来源以及后来词义的转变,然后给大家播放了一段来自美国的探讨欺凌问题的短视频。随即,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东北师范大学的王智超教授认为欺凌问题的根源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问题。赫尔辛基大学的刘海琴讲师认为,在芬兰,移民学生遭受的欺凌可能和他们的身份及身体的力量等因素有关。赫尔辛基大学的Markus讲师认为,欺凌不仅存在于学生之间,还存在于师生之间,家长和学生之间,甚至领导和教师之间。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脱中菲老师给大家分享了一起小学生遭受欺凌的真实事件,并在事件分析基础上指出,欺凌事件是复杂的,不仅涉及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还可能夹杂步步惊心的多层关系和发人深省的诸多表现。之后,杨颖秀教授针对欺凌事件中的模仿行为是否属于欺凌行为问题和脱中菲老师做了进一步探讨。



对于如何预防欺凌行为,Markus认为,欺凌的预防措施是系统性的,不能只考虑欺凌本身,而应该多关注如何积极改善学校氛围以及如何使大家变得更有同情心。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博士研究生Heta认为,欺凌和学校文化建设有很大的关系。吉林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董塬煜认为,欺凌是一种让学生感到痛苦和不舒服的行为,同时欺凌具有敏感性。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现就读于韩国延世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尹美善认为,解决欺凌问题不能简单地预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针对大家的发言,Fred教授提出了在中国高校的师范生培养中是否存在预防和解决欺凌问题等专门的课程来帮助未来的教师解决欺凌的问题。王智超教授和杨颖秀教授共同回答了这一问题,两位教授介绍了我国师范院校开设的教育政策法规、学校管理等课程对解决这一问题的针对性。例如,在学校管理课程中有关于学校安全管理的内容,这样就会自然的涉及到学生伤害问题,包括欺凌对学生带来的身体伤害和心理伤害。此外,杨颖秀教授还介绍了目前中国对欺凌范围的界定限于学生之间,教师对学生发生的体罚、威胁等行为会适用其他的法律法规另行处理。同时,针对欺凌和暴力的区别以及欺凌的隐蔽性、侮辱性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介绍了中国目前已经出台的涉及解决欺凌问题的政策和法律。脱中菲老师也介绍了在小学课程里关于预防欺凌的一些社会实践课程和教育活动等。

此次线上学术交流活动,促使与会者聚焦对学生欺凌的界定、成因及预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活动结束前,双方达成共识,学术交流活动将持续开展下去。

专题网站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130024)

电话:0431-85099557 电邮:fed@ne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