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部新闻
您的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部新闻 > 正文
学部邬志辉、李涛教授应邀出席第二届《教育研究》论坛并做大会报告发言
时间:2021-04-20 点击数:

4月16—18日,第二届《教育研究》论坛在广西桂林市隆重举行,学部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教授、院长助理李涛教授受邀参会并分别做大会报告和论坛报告。本届论坛聚焦“从教育扶贫到乡村教育振兴”主题,由《教育研究》杂志社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承办,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协办,共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全国60余家科研院所的80名专家学者与会。

大会由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邓军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殷长春分别致欢迎辞。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孙杰远教授、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范先佐教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司晓宏教授分别做大会报告。大会还以“教育扶贫理论的知识与逻辑”“乡村教育的价值”“乡村儿童健康成长与教师发展”“乡村教师培养供给与专业发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教育的布局优化”为分主题展开了三场“与谈对话”和四场“分论坛”,大会由《教育研究》总编邓友超研究员主持。

邬志辉教授以《乡村教育振兴的几个理论问题》为题做大会报告。在报告中,邬志辉教授重点反思了乡村教育振兴中的三个核心问题,即:乡村教育振兴的现代性问题、乡村教育振兴的主体性问题和乡村教育振兴的正义性问题。他以“单一的现代性假设”批判为进路,从“科学世界文化”和“日常生活文化”两种文化冲突出发,提出因为不同地区教育系统内外要素禀赋、约束条件、主体动能、发展开端的综合差异,各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和道路形态应各不相同,“乡村性”的觉醒为乡村教育的多样现代性提供了可能;以“孤立的主体性假设”批判为进路,从家长、教师各自在“学科”中的异化性和学生在“学习”中的异化性出发,提出注重乡村教育内外部系统的主体性问题,建议探索基于表现性评价的未来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从“融合性追求”为进路,从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角度,系统检思“乡村教育为了谁”,进而提出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异构嵌入”“整合共生”的正义性问题,把乡村学校作为社会改造的中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中心、乡村生态保护的中心、乡村治理的中心,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多功能综合体”。

李涛教授以《十四五时期中国教育扶贫战略研究》为题做论坛报告。李涛教授从中国教育扶贫取得的成就与现状出发,提出十四五时期中国教育扶贫的新挑战与新特征、新目标与新方向、新内容与新措施。报告提出未来教育贫困将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从“低维贫困”转向“高维贫困”、从“结构贫困”转向“行动贫困”、从“来源贫困”转向“支出贫困”、从“原生贫困”转向“代际贫困”,富有“动态性”“高维性”“多元性”“长期性”和“适契性”特征。未来教育扶贫要格外警惕产业升级中的人口转移排斥风险、相对贫困认定的波动性风险、教育供需循环怪圈风险、财政紧缩下教育扶贫资金绩效优化管理风险,提出建立国家防止教育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持续帮扶机制,建立并完善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户教育发展评估追踪体系等多项建议。

本次论坛还发布了由《教育研究》杂志社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专题集萃)》一书,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文字:齐海鹏 审核:白冰)

分享到:微信新浪微博QQ空间linkedin人人网豆瓣网
专题网站SPECIAL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邮编:130024      电话:0431-85099557      电邮:fed@nenu.edu.cn

学部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部新闻 > 正文
学部邬志辉、李涛教授应邀出席第二届《教育研究》论坛并做大会报告发言
时间:2021-04-20 点击数:

4月16—18日,第二届《教育研究》论坛在广西桂林市隆重举行,学部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教授、院长助理李涛教授受邀参会并分别做大会报告和论坛报告。本届论坛聚焦“从教育扶贫到乡村教育振兴”主题,由《教育研究》杂志社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承办,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协办,共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全国60余家科研院所的80名专家学者与会。

大会由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邓军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殷长春分别致欢迎辞。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孙杰远教授、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范先佐教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司晓宏教授分别做大会报告。大会还以“教育扶贫理论的知识与逻辑”“乡村教育的价值”“乡村儿童健康成长与教师发展”“乡村教师培养供给与专业发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教育的布局优化”为分主题展开了三场“与谈对话”和四场“分论坛”,大会由《教育研究》总编邓友超研究员主持。

邬志辉教授以《乡村教育振兴的几个理论问题》为题做大会报告。在报告中,邬志辉教授重点反思了乡村教育振兴中的三个核心问题,即:乡村教育振兴的现代性问题、乡村教育振兴的主体性问题和乡村教育振兴的正义性问题。他以“单一的现代性假设”批判为进路,从“科学世界文化”和“日常生活文化”两种文化冲突出发,提出因为不同地区教育系统内外要素禀赋、约束条件、主体动能、发展开端的综合差异,各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和道路形态应各不相同,“乡村性”的觉醒为乡村教育的多样现代性提供了可能;以“孤立的主体性假设”批判为进路,从家长、教师各自在“学科”中的异化性和学生在“学习”中的异化性出发,提出注重乡村教育内外部系统的主体性问题,建议探索基于表现性评价的未来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从“融合性追求”为进路,从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角度,系统检思“乡村教育为了谁”,进而提出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异构嵌入”“整合共生”的正义性问题,把乡村学校作为社会改造的中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中心、乡村生态保护的中心、乡村治理的中心,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多功能综合体”。

李涛教授以《十四五时期中国教育扶贫战略研究》为题做论坛报告。李涛教授从中国教育扶贫取得的成就与现状出发,提出十四五时期中国教育扶贫的新挑战与新特征、新目标与新方向、新内容与新措施。报告提出未来教育贫困将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从“低维贫困”转向“高维贫困”、从“结构贫困”转向“行动贫困”、从“来源贫困”转向“支出贫困”、从“原生贫困”转向“代际贫困”,富有“动态性”“高维性”“多元性”“长期性”和“适契性”特征。未来教育扶贫要格外警惕产业升级中的人口转移排斥风险、相对贫困认定的波动性风险、教育供需循环怪圈风险、财政紧缩下教育扶贫资金绩效优化管理风险,提出建立国家防止教育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持续帮扶机制,建立并完善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户教育发展评估追踪体系等多项建议。

本次论坛还发布了由《教育研究》杂志社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专题集萃)》一书,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文字:齐海鹏 审核:白冰)

专题网站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130024)

电话:0431-85099557 电邮:fed@ne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