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部公告
您的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学部公告 > 正文
2018-2019年《中国农村教育评论》征稿启事
时间:2018-04-02 点击数:

 

 

《中国农村教育评论》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协办的国际学术辑刊,主编为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执行主编为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李涛。

 

01

辑刊宗旨

本辑刊是为提高中国农村教育研究学术水准、促进与国际学术界对话交流而搭建的一个学术平台,每辑突出一个核心主题。《中国农村教育评论》于2013年、2014-2015年、2016-2017年出版三辑,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美国纽约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德国维尔茨堡大学、中国香港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著名学者和青年学者,分别围绕“教师政策与教育公正”、“作为弱者的儿童”、“追求平等的卓越机会”为主题在本辑刊展开了严谨而富有卓越见解的学术讨论,精彩的学术呈现使《中国农村教育评论》已经成为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研究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重要学术阵地,成为国际学术界观察中国农村教育的知名学术窗口,在国内外“农村教育”、“农村社会”等多个学术研究领域享有美誉。

2018-2019年,我们将进一步围绕“中国农村学校:文化与社会”为主题展开征稿,尤其欢迎和重视有深刻思想性、严谨实证性、思想和实证相结合的学术研究成果。作者若有好的选题,也可主动与本刊联系,共商研究与写作计划,以保证本刊学术风格。另外,我们将实施《中国农村教育评论》“学术专题工作坊”与“青年学者培育计划”,只要您有关于“农村教育”相关的独特研究观点和思路,即便是碎片化和零散状的,我们也非常欢迎您与本刊取得联系,共同展开紧密型的学术研究与合作,对学术成果我们拟将在本刊发表,或向国际国内顶尖学术期刊推荐。本辑刊的公共微信平台为“寒石学居”,欢迎关注。《中国农村教育评论2018-2019》的截稿日期为2018年8月25日前。

 

说明: /Users/liuxj/Desktop/李涛 2018-03-03 22.14.12.jpeg

扫一扫关注“寒石学居”

 

本刊的宗旨是面向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研究社会转型过程中重大的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推动运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与方法观察和研究农村教育,推进规范的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等研究范式在农村教育研究中的运用,促进以农村教育为主题的学术对话,提升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影响力,生产农村教育新知,服务国家重大决策,改善农村教育实践。

 

02

辑刊特点

1.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行动交融。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大时代,全面记录、深刻省思社会变迁进程中的农村教育,既具有中国价值也具有世界意义。中国农村教育问题既是中国本土特有的问题,也是世界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国际经验和教训可资中国借鉴,中国经验和教训亦可供世界参考。我们期盼“中国农村教育发展道路”和“世界农村教育发展道路”比较与对话,并形成各自的民族教育自觉,生成本土的教育理论思维与教育实践模式。

2.学理性探索与实证性研究兼顾。从事农村教育研究受到的最多批判是“没有理论”。农村教育问题并不是天然地没有理论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出现的一大批农村教育家诸如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都有自己的理论,不仅如此,国际上著名的大学者诸如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刘易斯(William A. Lewis)、斯科特(James C. Scott)等也都有自己的农村教育思想,因此本刊重视农村教育理论的生成。同时,我们注重“用数据说话”和开展规范的实证研究,并倡导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可视化处理。

3.前沿性问题和最新性进展结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农村教育还面临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回应国家重大关切、反映理论最近进展、总结实践典型经验,实现理论、政策与实践的三重观照是我们办刊的宗旨,也是本刊的特色。因此,我们特别关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或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国际组织资助的重大项目的研究进展,并为之提供标志性研究成果的发表。同时,关注学界热点问题及其对热点问题的深度反思。

 

说明: 1415编委会

2014-2015年《中国农村教育评论》编委会

 

说明: 1415目录

2014-2015年《中国农村教育评论》目录

 

说明: no%20one%202018-03-03%2000

2016-2017年《中国农村教育评论》目录

 

 

03

辑刊栏目

辑刊分设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育调查、学术书评、会议综述等栏目。

1.学术理论栏目。侧重于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人类学等跨学科视野关注农村教育问题,反映交叉学科理论与方法的新进展,与经典学术观点对话,具有深刻与独到解释力的学术评论、推动农村教育学术思维的深化。

2.公共政策栏目。侧重于对国家已经颁布的重大农村教育政策的评价与评论、对国家拟出台农村教育新政策的建言与提案,关注农村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梳理与分析,同时推动教育政策研究最近理论与方法的引介与运用。

3.学术调查栏目。侧重于反映农村教育真实面貌的调查报告、个案研究,既鼓励运用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作深入的时间序列化研究,也欢迎运用自主开发调研工具所做的截面数据调查报告,更倡导运用自主开发的时序化数据库数据进行的研究。

4.学术书评栏目。侧重于推介中国学术话语,更以开放的眼光关注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国内外、教育学科内外相关重要学术著作,推进农村教育学核心概念、支撑性理论的形成和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5.会议综述栏目。侧重全景展示和立体反映学术会议的研究成果与思想交锋。学术会议是学者集中发表研究成果、展开学术对话与碰撞、提示未来学术发展方向的舞台,好的学术会议对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

 

04

读者对象

辑刊拟向下列读者群提供服务:(1)从事农村教育研究的国内外学者与研究人员;(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者与管理者;(3)农村各级各类学校、农业院校及普通高校涉农专业的实务人员;(4)从事农村教育研究的硕士生和博士生;(5)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的各民主党派、NGO组织、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

 

05

投稿须知

本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诚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赐稿。

本刊接受中英文两种语言投稿。来稿原则上是未正式发表或未公开出版的原始稿件。除学术书评和会议综述外,论文长度要求在2-5万字之间。

投稿时请寄纸质文稿1份,同时将电子文本(*.doc格式)发至电邮lit456@nenu.edu.cn。纸质文稿寄至:130024,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村教育评论》编辑部。信封上请注明“投稿”字样。

来稿收到,即复回札。来稿采用匿名评审,时间约2个月。如果评审专家评审通过,编辑部将与作者联系。如不拟采用,原稿不再退还,作者若需返还,可来电来函与编辑部联系。编辑部有权对来稿作必要的处理,并会与作者联系。文章刊用即附上稿酬,稿酬为国内刊物一流水平。

论文首页

论文首页写明论文题目(不超过20字),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邮政编码、中文摘要(约500字)、关键词(3-5个),并全部译成英文。

作者简介以页下注方式放至首页,简介包括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只标少数民族)、籍贯、职称、导师、学位、研究方向、通讯地址、电子邮箱、联系电话。

论文正文

正文用宋体五号(英文用5号Times New Roman)撰写,按五级编码制排列正文标题。正文所使用的外国人名应有中文译名,并在第一次出现时在括号内注上原文,如刘易斯(William A. Lewis)。

正文中,中文连接线使用“-”字线,英文连接线使用“-”字线。阿拉伯数字序号后使用下圆点。图和表要有图名和表名,图名在下、表名在上,内容不应与正文重复,位置是先见文字后见图表。

正文中的数字严格执行《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这一国家标准,特别注意:(1)清代(含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各民族非公历纪年使用汉字,并用阿拉伯数字括注公历。例如:秦文公四十四年(前722年)。太平天国庚申十年九月二十四日(1860年11月2日)。(2)干支纪年和夏历月日用中文数字。例如:丙寅年十月十五日,腊月二十八日,八月十五中秋节。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使用页下注,每页重新排列顺序。

1.一般中文著作的标识次序是:著者姓名(多名著者间用顿号隔开,编者姓名应附“编”字) 篇名 出版物名 卷册序号 出版单位

出版年 页码。例如:

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 年版,第597、599页。

孙中山:《与马林的谈话》,1922年4月27日,见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60页。

2.所有经典著作引文必须尽量使用最新的权威版本。

3.古籍的标识方式:可以先出书名、卷次,后出篇名;常用古籍可不注编撰者和版本,其他应标明编撰者和版本;卷次和页码应使用阿拉伯数字。例如:

《史记》卷25《李斯列传》。

《后汉书•董仲舒传》。

《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卷32,四部丛刊本。

4.期刊报纸的标识方式如下所示:

吴承明:《论二元经济》,《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第98页。

周扬:《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民日报》1979年5月7日。

5.译著的标识方式:应在著者前用括弧标明原著者国别,在著者后标明译者姓名。例如:

[美]孔飞力:《叫魂》,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07-209页。

6.外文书刊的标识方式:应遵循国际通行标注格式,如篇名加引号、书刊名用斜体等。例如:

Shulman, Lee.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New Reform.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1.

Leithwood, K., Jantzi, D., & Earl, L. (2004). Strategic leadership for large-scale reform: The case of England’s national literacy and numeracy strategy.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24(1), 57-59.

7.网络文献的标识方式:应注明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和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例如: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 http://www.cajcd.edu.cn/pub/wml.html,1998-08-16/1998-10-01.

8.出版物的版本信息只在书内第一次出现时标明。

论文版权

辑刊所载论文版权归《中国农村教育评论》。

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作者论文或引用发生版权纠纷,由作者自负。

截稿日期

《中国农村教育评论2018-2019》的截稿日期为2018年8月25日前

业务联系

包括订购、邮费、广告及零售等,均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负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100875。

分享到:微信新浪微博QQ空间linkedin人人网豆瓣网
专题网站SPECIAL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邮编:130024      电话:0431-85099557      电邮:fed@nenu.edu.cn

学部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学部公告 > 正文
2018-2019年《中国农村教育评论》征稿启事
时间:2018-04-02 点击数:

 

 

《中国农村教育评论》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协办的国际学术辑刊,主编为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执行主编为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李涛。

 

01

辑刊宗旨

本辑刊是为提高中国农村教育研究学术水准、促进与国际学术界对话交流而搭建的一个学术平台,每辑突出一个核心主题。《中国农村教育评论》于2013年、2014-2015年、2016-2017年出版三辑,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美国纽约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德国维尔茨堡大学、中国香港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著名学者和青年学者,分别围绕“教师政策与教育公正”、“作为弱者的儿童”、“追求平等的卓越机会”为主题在本辑刊展开了严谨而富有卓越见解的学术讨论,精彩的学术呈现使《中国农村教育评论》已经成为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研究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重要学术阵地,成为国际学术界观察中国农村教育的知名学术窗口,在国内外“农村教育”、“农村社会”等多个学术研究领域享有美誉。

2018-2019年,我们将进一步围绕“中国农村学校:文化与社会”为主题展开征稿,尤其欢迎和重视有深刻思想性、严谨实证性、思想和实证相结合的学术研究成果。作者若有好的选题,也可主动与本刊联系,共商研究与写作计划,以保证本刊学术风格。另外,我们将实施《中国农村教育评论》“学术专题工作坊”与“青年学者培育计划”,只要您有关于“农村教育”相关的独特研究观点和思路,即便是碎片化和零散状的,我们也非常欢迎您与本刊取得联系,共同展开紧密型的学术研究与合作,对学术成果我们拟将在本刊发表,或向国际国内顶尖学术期刊推荐。本辑刊的公共微信平台为“寒石学居”,欢迎关注。《中国农村教育评论2018-2019》的截稿日期为2018年8月25日前。

 

说明: /Users/liuxj/Desktop/李涛 2018-03-03 22.14.12.jpeg

扫一扫关注“寒石学居”

 

本刊的宗旨是面向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研究社会转型过程中重大的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推动运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与方法观察和研究农村教育,推进规范的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等研究范式在农村教育研究中的运用,促进以农村教育为主题的学术对话,提升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影响力,生产农村教育新知,服务国家重大决策,改善农村教育实践。

 

02

辑刊特点

1.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行动交融。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大时代,全面记录、深刻省思社会变迁进程中的农村教育,既具有中国价值也具有世界意义。中国农村教育问题既是中国本土特有的问题,也是世界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国际经验和教训可资中国借鉴,中国经验和教训亦可供世界参考。我们期盼“中国农村教育发展道路”和“世界农村教育发展道路”比较与对话,并形成各自的民族教育自觉,生成本土的教育理论思维与教育实践模式。

2.学理性探索与实证性研究兼顾。从事农村教育研究受到的最多批判是“没有理论”。农村教育问题并不是天然地没有理论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出现的一大批农村教育家诸如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都有自己的理论,不仅如此,国际上著名的大学者诸如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刘易斯(William A. Lewis)、斯科特(James C. Scott)等也都有自己的农村教育思想,因此本刊重视农村教育理论的生成。同时,我们注重“用数据说话”和开展规范的实证研究,并倡导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可视化处理。

3.前沿性问题和最新性进展结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农村教育还面临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回应国家重大关切、反映理论最近进展、总结实践典型经验,实现理论、政策与实践的三重观照是我们办刊的宗旨,也是本刊的特色。因此,我们特别关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或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国际组织资助的重大项目的研究进展,并为之提供标志性研究成果的发表。同时,关注学界热点问题及其对热点问题的深度反思。

 

说明: 1415编委会

2014-2015年《中国农村教育评论》编委会

 

说明: 1415目录

2014-2015年《中国农村教育评论》目录

 

说明: no%20one%202018-03-03%2000

2016-2017年《中国农村教育评论》目录

 

 

03

辑刊栏目

辑刊分设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育调查、学术书评、会议综述等栏目。

1.学术理论栏目。侧重于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人类学等跨学科视野关注农村教育问题,反映交叉学科理论与方法的新进展,与经典学术观点对话,具有深刻与独到解释力的学术评论、推动农村教育学术思维的深化。

2.公共政策栏目。侧重于对国家已经颁布的重大农村教育政策的评价与评论、对国家拟出台农村教育新政策的建言与提案,关注农村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梳理与分析,同时推动教育政策研究最近理论与方法的引介与运用。

3.学术调查栏目。侧重于反映农村教育真实面貌的调查报告、个案研究,既鼓励运用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作深入的时间序列化研究,也欢迎运用自主开发调研工具所做的截面数据调查报告,更倡导运用自主开发的时序化数据库数据进行的研究。

4.学术书评栏目。侧重于推介中国学术话语,更以开放的眼光关注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国内外、教育学科内外相关重要学术著作,推进农村教育学核心概念、支撑性理论的形成和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5.会议综述栏目。侧重全景展示和立体反映学术会议的研究成果与思想交锋。学术会议是学者集中发表研究成果、展开学术对话与碰撞、提示未来学术发展方向的舞台,好的学术会议对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

 

04

读者对象

辑刊拟向下列读者群提供服务:(1)从事农村教育研究的国内外学者与研究人员;(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者与管理者;(3)农村各级各类学校、农业院校及普通高校涉农专业的实务人员;(4)从事农村教育研究的硕士生和博士生;(5)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的各民主党派、NGO组织、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

 

05

投稿须知

本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诚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赐稿。

本刊接受中英文两种语言投稿。来稿原则上是未正式发表或未公开出版的原始稿件。除学术书评和会议综述外,论文长度要求在2-5万字之间。

投稿时请寄纸质文稿1份,同时将电子文本(*.doc格式)发至电邮lit456@nenu.edu.cn。纸质文稿寄至:130024,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村教育评论》编辑部。信封上请注明“投稿”字样。

来稿收到,即复回札。来稿采用匿名评审,时间约2个月。如果评审专家评审通过,编辑部将与作者联系。如不拟采用,原稿不再退还,作者若需返还,可来电来函与编辑部联系。编辑部有权对来稿作必要的处理,并会与作者联系。文章刊用即附上稿酬,稿酬为国内刊物一流水平。

论文首页

论文首页写明论文题目(不超过20字),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邮政编码、中文摘要(约500字)、关键词(3-5个),并全部译成英文。

作者简介以页下注方式放至首页,简介包括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只标少数民族)、籍贯、职称、导师、学位、研究方向、通讯地址、电子邮箱、联系电话。

论文正文

正文用宋体五号(英文用5号Times New Roman)撰写,按五级编码制排列正文标题。正文所使用的外国人名应有中文译名,并在第一次出现时在括号内注上原文,如刘易斯(William A. Lewis)。

正文中,中文连接线使用“-”字线,英文连接线使用“-”字线。阿拉伯数字序号后使用下圆点。图和表要有图名和表名,图名在下、表名在上,内容不应与正文重复,位置是先见文字后见图表。

正文中的数字严格执行《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这一国家标准,特别注意:(1)清代(含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各民族非公历纪年使用汉字,并用阿拉伯数字括注公历。例如:秦文公四十四年(前722年)。太平天国庚申十年九月二十四日(1860年11月2日)。(2)干支纪年和夏历月日用中文数字。例如:丙寅年十月十五日,腊月二十八日,八月十五中秋节。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使用页下注,每页重新排列顺序。

1.一般中文著作的标识次序是:著者姓名(多名著者间用顿号隔开,编者姓名应附“编”字) 篇名 出版物名 卷册序号 出版单位

出版年 页码。例如:

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 年版,第597、599页。

孙中山:《与马林的谈话》,1922年4月27日,见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60页。

2.所有经典著作引文必须尽量使用最新的权威版本。

3.古籍的标识方式:可以先出书名、卷次,后出篇名;常用古籍可不注编撰者和版本,其他应标明编撰者和版本;卷次和页码应使用阿拉伯数字。例如:

《史记》卷25《李斯列传》。

《后汉书•董仲舒传》。

《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卷32,四部丛刊本。

4.期刊报纸的标识方式如下所示:

吴承明:《论二元经济》,《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第98页。

周扬:《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民日报》1979年5月7日。

5.译著的标识方式:应在著者前用括弧标明原著者国别,在著者后标明译者姓名。例如:

[美]孔飞力:《叫魂》,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07-209页。

6.外文书刊的标识方式:应遵循国际通行标注格式,如篇名加引号、书刊名用斜体等。例如:

Shulman, Lee.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New Reform.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1.

Leithwood, K., Jantzi, D., & Earl, L. (2004). Strategic leadership for large-scale reform: The case of England’s national literacy and numeracy strategy.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24(1), 57-59.

7.网络文献的标识方式:应注明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和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例如: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 http://www.cajcd.edu.cn/pub/wml.html,1998-08-16/1998-10-01.

8.出版物的版本信息只在书内第一次出现时标明。

论文版权

辑刊所载论文版权归《中国农村教育评论》。

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作者论文或引用发生版权纠纷,由作者自负。

截稿日期

《中国农村教育评论2018-2019》的截稿日期为2018年8月25日前

业务联系

包括订购、邮费、广告及零售等,均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负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100875。

专题网站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130024)

电话:0431-85099557 电邮:fed@ne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