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部公告
您的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学部公告 > 正文
“中外教育史研究新进展”研究生学术论坛议程
时间:2025-10-24 点击数:

日期

时间

地点

10/31

12:00-18:00

长春市林业宾馆大厅

开幕式

田家炳教育书院 213教室

日期

时间

内容

主持人

11/01

上午

08:30-09:00

马剑钢教授致辞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院长)

曲铁华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

石艳教授致辞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副部长)

黄书光教授致辞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 副理事长)

09:00-09:20

合影田家炳教育书院一楼

主题报告

主持人:王凌皓教授(东北师范大学)

日期

时间

内容

点评人

11/01

上午

09:20-09:40

张 玥 (北京师范大学)

《在中国办职业教育——沪东公社转型与沪江大学本土化路径考察》

谢长法教授

(西南大学)

09:40-10:00

郭媛媛 (华中师范大学)

《植根中国之“关系”:翟学伟人际关系理论对教育交往史的重释》

黄书光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10:00-10:20

杨起帆 (山西大学)

《从罗马遗产到拜占庭基石:7世纪拜占庭世俗教育体系转型研究》

孙邦华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11/01

上午

10:20-10:40

曾嘉怡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经验的“生根”与“远航”——以“小先生制”全球谱系的历史考察为例》

黄明喜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

10:40-11:00

尹 雪 (北京师范大学)

《明代教官考绩序中的师职阐释与士人心态》

孙邦华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11:00-11:20

张诗妍 (东北师范大学)

《记忆重构与身份认同:抗日战争时期历史教科书与民族认同书写研究》

黄书光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11:20-11:30

提问与讨论

午餐 林业宾馆餐厅

分会场

第一分会场 中外研究史研究前沿与新趋势

会议时间:14:00-16:00 地点:田家炳教育书院308

点评人:黄书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侯素芳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

11/01下午

14:00-14:15

方静柯(南京邮电大学)

《国际大学史研究的热点议题、特点与趋势—— 基于〈大学史〉杂志(2000-2024年)的分析》

14:15-14:30

陶立坤(华南师范大学)

《学徒与职业教育: 法国教育史学界研究的新趋势》

14:30-14:45

赵明珠(暨南大学)

《塑造与反抗:规训与反规训在全球教育史中的辩证演进》

14:45-15:00

丁盈盈(杭州师范大学)

《英国浪漫主义教育是一种“浪漫”的想象吗——以华兹华斯为中心的探讨》

15:00-15:15

李政航(华东师范大学)

《皇科中辍:从许有壬的教育世界看元朝士人的教育分裂与文化坚守》

11/01下午

15:15-15:30

孙丽华(东北师范大学)

《从二元分立到融合发展:中国城乡教育关系的变迁及当代启示》

15:30-15:45

提问与讨论

15:45-16:00

茶歇

下半场

会议时间:16:00-17:30 地点:田家炳教育书院308

点评人:黄书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陈坚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

11/01

下午

16:00-16:15

贺雅晋(西北师范大学)

《大科学时代下HPS教育的思想谱系、生成逻辑与本土化启示》

16:15-16:30

高海冰(东北师范大学)

《近代大学教科书制度演进与现代化价值指向》

16:30-16:45

杨雪梨(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政策历程、办学经验与发展路向》

16:45-17:00

闫 昊 (信阳师范大学)

《洞察与展望:中外教育史研究的前沿探索与未来走向》

17:00-17:15

何九凝(东北师范大学)

《危机与重构:英国国际高等教育战略转向(2019-2025)》

17:15-17:30

讨论与提问

第二分会场

中外教育史研究的交流与互鉴

会议时间:14:00-16:00 地点:田家炳教育书院 304

主持人:黄明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李娟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

11/01下午

14:00-14:15

周嘉华、魏峰、刘浩鹏(上海师范大学)

《身份再造:中国近代女性的医学教育实践与现代性身份构建——基于留美先驱金雅妹的个案研究》

11/01下午

14:15-14:30

赵晓青(东北师范大学)

《清末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儿童形象变迁历程与当代启示》

14:30-14:45

余厚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记>交往学习思想论析》

14:45-15:00

魏家昌(东北师范大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中的教育机会分配》

15:00-15:15

侯 颖(首都师范大学)

《美国约翰逊政府国际教育交流政策研究(1963-1969)》

15:15-15:30

韩雨男(东北师范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演进:历程、特征与展望》

15:30-15:45

提问与讨论

15:45-16:00

茶歇

下半场

会议时间:16:00-17:30 地点:田家炳教育书院 304

主持人:黄明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李娟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

11/01

下午

16:00-16:15

刘静静 (首都师范大学)

《从“明体达用”到素养育人:宋代分斋教学制度对历史教育的现代启示》

16:15-16:30

顾书赟、柳亮(鲁东大学)

《苏格兰高等教育质量治理:历史脉络、变迁特征与内在张力》

16:30-16:45

杨祎卓(华东师范大学)

《当代德国双元职业教育制度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16:45-17:00

高 昕 (东北师范大学)

《传统书院德育的当代镜鉴:岳麓书院德育思想与价值》

17:00-17:15

杜淑惠(南京大学)

《匡亚明对外开放办学与实践考论》

17:15-17:25

谢 鑫 (东北师范大学)

《近代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内容的呈现与价值——以<复兴国语教科书>为考察中心》

11/01

下午

17:25-17:30

提问与讨论

第三分会场

中外教育史研究的方法新探

会议时间:14:00-16:00 地点:田家炳教育书院601

点评人:谢长法教授西南大学)孙邦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11/01下午

14:00-14:15

赵荣萍(北京师范大学)

《概念史视域下“功名”观的历史建构与内涵考释》

14:15-14:30

龙奕帆(东北师范大学)

《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历程、逻辑与展望》

14:30-14:45

高 菲(沈阳师范大学)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国教育史研究的路径探索》

14:45-15:00

蒋丽萍(东北师范大学)

《学校之“变”:清末学校变革的动力来源分析》

15:00-15:15

李 锋(南京师范大学)

《重构文枢——南京城市空间中的教育转型》

15:15-15:30

薛荣杰、张潇越(东北师范大学)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史研究范式:逻辑根基、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15:30-15:45

提问与讨论

15:45-16:00

茶歇

下半场

会议时间:16:00-17:35 地点:田家炳教育书院601

点评人:谢长法教授西南大学)孙邦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11/01

下午

16:00-16:15

白 瑞(东北师范大学)

《新时代特殊教育教师政策:价值、逻辑与展望》

16:15-16:30

陈竞君(福建师范大学)

《朱熹与闽北书院的创办及其时代价值》

16:30-16:45

王启轩(北京师范大学)

《1931年至1932年北平师范大学重组研究》

16:45-17:00

董 楠(东北师范大学)

《英国教育优先区政策及其对我国薄弱学校改造的启示》

17:00-17:15

朱勇杰(西北师范大学)

《罗伯特· 欧文劳动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7:15-17:25

颜文静(东北师范大学)

《科克教育思想研究》

17:25-17:30

提问与讨论

闭幕式

主持人:陈坚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 地点:田家炳教育书院213

11/01

下午

17:30-18:00

会议总结:王凌皓教授(东北师范大学)

证书发放:黄书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谢长法教授(西南大学)

孙邦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黄明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

曲铁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

王凌皓教授(东北师范大学)

晚餐 林业宾馆餐厅

专家简介

黄书光,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杨贤江研究分会副会长,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已出版著作17部,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哲学与文化月刊》、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等刊物发表论文140余篇。主持完成多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曾赴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挪威、新西兰等国家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谢长法,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长期致力于整体史观下教育史的融通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暨黄炎培研究、中国近代留学教育暨高等教育史、中国近代教育思想暨民国知识分子教育活动史等。代表著作有《借鉴与融合:留美学生抗战前教育活动研究》(2001)、《中国留学教育史》(2006)、《教育家黄炎培研究》(2015)、《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史》(2025)等。在《近代史研究》《史学集刊》《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台北)、《历史月刊》(台北)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黄炎培年谱长编》(2017)《黄炎培职业教育评传》(2023)。学术成果多次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孙邦华,1964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外文化教育交流史、中国高等教育史、中国平民教育史、中国思想文化史等,先后在Paedagogica Historica(教育史)《教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北京社会科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江苏社会科学》《光明日报》等学术期刊、报纸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有《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史》《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变迁》《身等国宝 志存辅仁——辅仁大学校长陈垣》《会友贝勒府:辅仁大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教育》(第一卷,1921-1949年)等学术专著,合编《晏阳初全集》。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语合中心国际中文教育课题等多项研究项目。

黄明喜,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教学名师;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80余篇。主讲《<论语>教育智慧品绎》,系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在“中国大学慕课”主讲2门线上通识课程。

曲铁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教育史学科负责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吉林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吉林省第九批、第十四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第六批拔尖创新人才等称号。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吉林省督学,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中国教育史》主持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教师教育。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中华文化教育传统研究”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第五届、第六届、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等省部级奖励20余项。主要著作有《中国科学教育通史》、《中国百年师范教育史论》、《民国乡村教育研究》等8部,出版教材《新编中国教育史》(第三版)、《中国教育名著导读》等6部,在《教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王凌皓,女,汉族,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精品课程《讲中国教育故事,悟中华教育智慧》主持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专家,长期从事教育史专业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多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在《教育研究》等国家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教材14部,曾经多次获得吉林省政府、长春市政府的表彰奖励,2012年被中共长春市委,长春市人民政府授予长春市优秀人才荣誉称号,2015年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16年被评为吉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多次获得东北师范大学优秀教师优秀教学奖。主讲的《讲中国教育故事,悟中华教育智慧》获评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课程(线上),该课程在学习强国人文史哲慕课平台播出,曾获评吉林省在线精品课程立项和吉林省一流课程建设立项,全国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慕课十年典型案例”。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即田家炳教育书院,以下简称“学部”)历经1951年始创的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和1994年成立的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两个发展阶段,于2012年与校内其他机构整合而成。办学70年来,在以陈元晖、杨清、吴杰、王逢贤、梁忠义、郭占基、何寿昌、李桂林等先生为代表的一批老一辈知名学者的引领下,学部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是我国教育学科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传统重镇之一。

学部是支撑东北师范大学办学特色的核心机构之一,由21个教学、科研、培训和出版机构所组成。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是构成学部主干的专业性教学机构,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教育部东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分中心等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专业性科研机构,东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东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长春分中心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研训一体化机构,高等教育研究所、朝鲜-韩国学研究中心、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所、长春基础教育研究院、东北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院、批判教育学研究中心、教材研究中心等是挂靠学部的专业性科研机构,《外国教育研究》编辑部、《中小学教师培训》杂志社是国家教育部委托主办的专业核心期刊出版机构。

学部学科专业实力雄厚。学部拥有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共覆盖15个博士、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和3个本科专业。其中,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全国同类学科三家优秀博士后流动站之一,教育学原理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小学教育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农村教育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教育学一级学科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一流学科A类”和“重中之重”立项建设一级学科,在基础教育、农村教育、教师教育等学科领域具有较鲜明的优势特色,为国家重大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咨询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持。

学部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学部现有教职员工119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41人、博士生导师43人,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等学术组织和决策咨询机构兼任重要职务者30余人,具有一批国家级高水平人才。

学部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发展水平较高。学部现有在校生2164人,其中本科生49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564人、留学生102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学部高质量论文、著作教材等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受国家委托主持研制《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等国家教育标准和教育政策文件10余份,向国家提交决策咨询报告30余份并有多份直接转化为国家教育政策。

学部海内外学术合作与交流蓬勃发展。学部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南非等国家和我国内地、港台地区20多所知名大学教育院系建立了密切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作为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承担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项目,并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校合作开展重大国际教育研究,聘任阿普尔(Michael Apple)、许美德(Ruth Hayhoe)、麦克拉伦(Peter McLaren)、霍金斯(John Hawkins)、三石初雄、顾明远、叶澜、卢乃桂、石中英等为代表的4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年均推荐50余名教师、学生赴海外知名学府访学交流。

学部“东师培训”品牌享誉全国。学部教师发展学院是教育部“国培计划”东北师范大学承担项目的归口管理机构,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学前教育干部教育基地,东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东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长春分中心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国性教育管理干部、大中小学师资培训的重要基地。学部依托高层次培训平台,不仅积极承担各级各类国家级教师培训任务,还在全国多地大力推进UGS/UAS(大学-政府-中小学)协同创新发展工作,与我国内地各省(市、区)建立了紧密的教育培训合作关系,融课题研究、培训实践与经验推广于一体,展现了卓越的社会服务能力。

作为新中国教育学科发展的先行者之一和东北引擎,学部将进一步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以扎实的学科建设全面统筹推进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的一体化、特色化和内涵化发展,为我国教育学科的振兴繁荣和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分享到:微信新浪微博QQ空间linkedin人人网豆瓣网
专题网站SPECIAL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邮编:130024      电话:0431-85099557      电邮:fed@nenu.edu.cn

学部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学部公告 > 正文
“中外教育史研究新进展”研究生学术论坛议程
时间:2025-10-24 点击数:

日期

时间

地点

10/31

12:00-18:00

长春市林业宾馆大厅

开幕式

田家炳教育书院 213教室

日期

时间

内容

主持人

11/01

上午

08:30-09:00

马剑钢教授致辞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院长)

曲铁华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

石艳教授致辞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副部长)

黄书光教授致辞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 副理事长)

09:00-09:20

合影田家炳教育书院一楼

主题报告

主持人:王凌皓教授(东北师范大学)

日期

时间

内容

点评人

11/01

上午

09:20-09:40

张 玥 (北京师范大学)

《在中国办职业教育——沪东公社转型与沪江大学本土化路径考察》

谢长法教授

(西南大学)

09:40-10:00

郭媛媛 (华中师范大学)

《植根中国之“关系”:翟学伟人际关系理论对教育交往史的重释》

黄书光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10:00-10:20

杨起帆 (山西大学)

《从罗马遗产到拜占庭基石:7世纪拜占庭世俗教育体系转型研究》

孙邦华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11/01

上午

10:20-10:40

曾嘉怡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经验的“生根”与“远航”——以“小先生制”全球谱系的历史考察为例》

黄明喜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

10:40-11:00

尹 雪 (北京师范大学)

《明代教官考绩序中的师职阐释与士人心态》

孙邦华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11:00-11:20

张诗妍 (东北师范大学)

《记忆重构与身份认同:抗日战争时期历史教科书与民族认同书写研究》

黄书光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11:20-11:30

提问与讨论

午餐 林业宾馆餐厅

分会场

第一分会场 中外研究史研究前沿与新趋势

会议时间:14:00-16:00 地点:田家炳教育书院308

点评人:黄书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侯素芳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

11/01下午

14:00-14:15

方静柯(南京邮电大学)

《国际大学史研究的热点议题、特点与趋势—— 基于〈大学史〉杂志(2000-2024年)的分析》

14:15-14:30

陶立坤(华南师范大学)

《学徒与职业教育: 法国教育史学界研究的新趋势》

14:30-14:45

赵明珠(暨南大学)

《塑造与反抗:规训与反规训在全球教育史中的辩证演进》

14:45-15:00

丁盈盈(杭州师范大学)

《英国浪漫主义教育是一种“浪漫”的想象吗——以华兹华斯为中心的探讨》

15:00-15:15

李政航(华东师范大学)

《皇科中辍:从许有壬的教育世界看元朝士人的教育分裂与文化坚守》

11/01下午

15:15-15:30

孙丽华(东北师范大学)

《从二元分立到融合发展:中国城乡教育关系的变迁及当代启示》

15:30-15:45

提问与讨论

15:45-16:00

茶歇

下半场

会议时间:16:00-17:30 地点:田家炳教育书院308

点评人:黄书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陈坚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

11/01

下午

16:00-16:15

贺雅晋(西北师范大学)

《大科学时代下HPS教育的思想谱系、生成逻辑与本土化启示》

16:15-16:30

高海冰(东北师范大学)

《近代大学教科书制度演进与现代化价值指向》

16:30-16:45

杨雪梨(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政策历程、办学经验与发展路向》

16:45-17:00

闫 昊 (信阳师范大学)

《洞察与展望:中外教育史研究的前沿探索与未来走向》

17:00-17:15

何九凝(东北师范大学)

《危机与重构:英国国际高等教育战略转向(2019-2025)》

17:15-17:30

讨论与提问

第二分会场

中外教育史研究的交流与互鉴

会议时间:14:00-16:00 地点:田家炳教育书院 304

主持人:黄明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李娟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

11/01下午

14:00-14:15

周嘉华、魏峰、刘浩鹏(上海师范大学)

《身份再造:中国近代女性的医学教育实践与现代性身份构建——基于留美先驱金雅妹的个案研究》

11/01下午

14:15-14:30

赵晓青(东北师范大学)

《清末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儿童形象变迁历程与当代启示》

14:30-14:45

余厚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记>交往学习思想论析》

14:45-15:00

魏家昌(东北师范大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中的教育机会分配》

15:00-15:15

侯 颖(首都师范大学)

《美国约翰逊政府国际教育交流政策研究(1963-1969)》

15:15-15:30

韩雨男(东北师范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演进:历程、特征与展望》

15:30-15:45

提问与讨论

15:45-16:00

茶歇

下半场

会议时间:16:00-17:30 地点:田家炳教育书院 304

主持人:黄明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李娟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

11/01

下午

16:00-16:15

刘静静 (首都师范大学)

《从“明体达用”到素养育人:宋代分斋教学制度对历史教育的现代启示》

16:15-16:30

顾书赟、柳亮(鲁东大学)

《苏格兰高等教育质量治理:历史脉络、变迁特征与内在张力》

16:30-16:45

杨祎卓(华东师范大学)

《当代德国双元职业教育制度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16:45-17:00

高 昕 (东北师范大学)

《传统书院德育的当代镜鉴:岳麓书院德育思想与价值》

17:00-17:15

杜淑惠(南京大学)

《匡亚明对外开放办学与实践考论》

17:15-17:25

谢 鑫 (东北师范大学)

《近代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内容的呈现与价值——以<复兴国语教科书>为考察中心》

11/01

下午

17:25-17:30

提问与讨论

第三分会场

中外教育史研究的方法新探

会议时间:14:00-16:00 地点:田家炳教育书院601

点评人:谢长法教授西南大学)孙邦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11/01下午

14:00-14:15

赵荣萍(北京师范大学)

《概念史视域下“功名”观的历史建构与内涵考释》

14:15-14:30

龙奕帆(东北师范大学)

《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历程、逻辑与展望》

14:30-14:45

高 菲(沈阳师范大学)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国教育史研究的路径探索》

14:45-15:00

蒋丽萍(东北师范大学)

《学校之“变”:清末学校变革的动力来源分析》

15:00-15:15

李 锋(南京师范大学)

《重构文枢——南京城市空间中的教育转型》

15:15-15:30

薛荣杰、张潇越(东北师范大学)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史研究范式:逻辑根基、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15:30-15:45

提问与讨论

15:45-16:00

茶歇

下半场

会议时间:16:00-17:35 地点:田家炳教育书院601

点评人:谢长法教授西南大学)孙邦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11/01

下午

16:00-16:15

白 瑞(东北师范大学)

《新时代特殊教育教师政策:价值、逻辑与展望》

16:15-16:30

陈竞君(福建师范大学)

《朱熹与闽北书院的创办及其时代价值》

16:30-16:45

王启轩(北京师范大学)

《1931年至1932年北平师范大学重组研究》

16:45-17:00

董 楠(东北师范大学)

《英国教育优先区政策及其对我国薄弱学校改造的启示》

17:00-17:15

朱勇杰(西北师范大学)

《罗伯特· 欧文劳动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7:15-17:25

颜文静(东北师范大学)

《科克教育思想研究》

17:25-17:30

提问与讨论

闭幕式

主持人:陈坚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 地点:田家炳教育书院213

11/01

下午

17:30-18:00

会议总结:王凌皓教授(东北师范大学)

证书发放:黄书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谢长法教授(西南大学)

孙邦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黄明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

曲铁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

王凌皓教授(东北师范大学)

晚餐 林业宾馆餐厅

专家简介

黄书光,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杨贤江研究分会副会长,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已出版著作17部,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哲学与文化月刊》、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等刊物发表论文140余篇。主持完成多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曾赴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挪威、新西兰等国家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谢长法,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长期致力于整体史观下教育史的融通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暨黄炎培研究、中国近代留学教育暨高等教育史、中国近代教育思想暨民国知识分子教育活动史等。代表著作有《借鉴与融合:留美学生抗战前教育活动研究》(2001)、《中国留学教育史》(2006)、《教育家黄炎培研究》(2015)、《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史》(2025)等。在《近代史研究》《史学集刊》《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台北)、《历史月刊》(台北)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黄炎培年谱长编》(2017)《黄炎培职业教育评传》(2023)。学术成果多次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孙邦华,1964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外文化教育交流史、中国高等教育史、中国平民教育史、中国思想文化史等,先后在Paedagogica Historica(教育史)《教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北京社会科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江苏社会科学》《光明日报》等学术期刊、报纸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有《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史》《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变迁》《身等国宝 志存辅仁——辅仁大学校长陈垣》《会友贝勒府:辅仁大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教育》(第一卷,1921-1949年)等学术专著,合编《晏阳初全集》。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语合中心国际中文教育课题等多项研究项目。

黄明喜,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教学名师;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80余篇。主讲《<论语>教育智慧品绎》,系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在“中国大学慕课”主讲2门线上通识课程。

曲铁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教育史学科负责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吉林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吉林省第九批、第十四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第六批拔尖创新人才等称号。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吉林省督学,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中国教育史》主持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教师教育。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中华文化教育传统研究”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第五届、第六届、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等省部级奖励20余项。主要著作有《中国科学教育通史》、《中国百年师范教育史论》、《民国乡村教育研究》等8部,出版教材《新编中国教育史》(第三版)、《中国教育名著导读》等6部,在《教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王凌皓,女,汉族,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精品课程《讲中国教育故事,悟中华教育智慧》主持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专家,长期从事教育史专业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多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在《教育研究》等国家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教材14部,曾经多次获得吉林省政府、长春市政府的表彰奖励,2012年被中共长春市委,长春市人民政府授予长春市优秀人才荣誉称号,2015年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16年被评为吉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多次获得东北师范大学优秀教师优秀教学奖。主讲的《讲中国教育故事,悟中华教育智慧》获评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课程(线上),该课程在学习强国人文史哲慕课平台播出,曾获评吉林省在线精品课程立项和吉林省一流课程建设立项,全国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慕课十年典型案例”。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即田家炳教育书院,以下简称“学部”)历经1951年始创的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和1994年成立的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两个发展阶段,于2012年与校内其他机构整合而成。办学70年来,在以陈元晖、杨清、吴杰、王逢贤、梁忠义、郭占基、何寿昌、李桂林等先生为代表的一批老一辈知名学者的引领下,学部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是我国教育学科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传统重镇之一。

学部是支撑东北师范大学办学特色的核心机构之一,由21个教学、科研、培训和出版机构所组成。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是构成学部主干的专业性教学机构,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教育部东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分中心等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专业性科研机构,东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东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长春分中心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研训一体化机构,高等教育研究所、朝鲜-韩国学研究中心、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所、长春基础教育研究院、东北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院、批判教育学研究中心、教材研究中心等是挂靠学部的专业性科研机构,《外国教育研究》编辑部、《中小学教师培训》杂志社是国家教育部委托主办的专业核心期刊出版机构。

学部学科专业实力雄厚。学部拥有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共覆盖15个博士、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和3个本科专业。其中,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全国同类学科三家优秀博士后流动站之一,教育学原理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小学教育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农村教育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教育学一级学科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一流学科A类”和“重中之重”立项建设一级学科,在基础教育、农村教育、教师教育等学科领域具有较鲜明的优势特色,为国家重大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咨询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持。

学部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学部现有教职员工119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41人、博士生导师43人,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等学术组织和决策咨询机构兼任重要职务者30余人,具有一批国家级高水平人才。

学部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发展水平较高。学部现有在校生2164人,其中本科生49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564人、留学生102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学部高质量论文、著作教材等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受国家委托主持研制《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等国家教育标准和教育政策文件10余份,向国家提交决策咨询报告30余份并有多份直接转化为国家教育政策。

学部海内外学术合作与交流蓬勃发展。学部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南非等国家和我国内地、港台地区20多所知名大学教育院系建立了密切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作为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承担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项目,并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校合作开展重大国际教育研究,聘任阿普尔(Michael Apple)、许美德(Ruth Hayhoe)、麦克拉伦(Peter McLaren)、霍金斯(John Hawkins)、三石初雄、顾明远、叶澜、卢乃桂、石中英等为代表的4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年均推荐50余名教师、学生赴海外知名学府访学交流。

学部“东师培训”品牌享誉全国。学部教师发展学院是教育部“国培计划”东北师范大学承担项目的归口管理机构,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学前教育干部教育基地,东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东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长春分中心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国性教育管理干部、大中小学师资培训的重要基地。学部依托高层次培训平台,不仅积极承担各级各类国家级教师培训任务,还在全国多地大力推进UGS/UAS(大学-政府-中小学)协同创新发展工作,与我国内地各省(市、区)建立了紧密的教育培训合作关系,融课题研究、培训实践与经验推广于一体,展现了卓越的社会服务能力。

作为新中国教育学科发展的先行者之一和东北引擎,学部将进一步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以扎实的学科建设全面统筹推进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的一体化、特色化和内涵化发展,为我国教育学科的振兴繁荣和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专题网站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130024)

电话:0431-85099557 电邮:fed@ne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