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引导青年学子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近日,我院组织师生赴辽源开展 “寻烽火岁月·铸青春信仰” 主题红色实践活动。从长春到辽源,从二战战俘营到矿工纪念馆,学子们在行走中感悟历史,在聆听中坚定信仰,完成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
一、歌声嘹亮,初心向红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载满师生的大巴车已然从长春出发,向着辽源疾驰。车厢内,一首《我爱你中国》的旋律悄然响起。“我爱你中国,心爱的母亲,我为你流泪,也为你自豪……” 激昂的歌声穿透车窗,与车窗外掠过的绿色田野相映成景,唱出了青年学子对祖国的赤诚热爱。歌声中,革命先辈义无反顾的冲锋身影、建设者们埋头苦干的奋斗图景仿佛在眼前浮现,让这场旅途不仅是空间的跨越,更成为初心的叩问 —— 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对先辈的缅怀,学子们在歌声中凝聚起传承红色基因的青春共识。
二、战俘营里,回望烽火正义
抵达辽源首站,学子们直奔二战辽源战俘营旧址。这座亚洲最大的二战战俘营,朴素肃穆的建筑群与周边现代楼宇形成强烈对比,推开斑驳木门,厚重的历史气息瞬间将大家拉回硝烟弥漫的二战时期。在讲解员引导下,学子们走进牢房、参观陈列馆:低矮的屋顶、冰冷的地面诉说着战俘们的苦难,墙壁上指甲刻下的字迹饱含对自由的渴望;泛黄的老照片、锈迹斑斑的衣物令人动容,而日军虐待战俘的刑具、审讯记录则让大家愤慨不已。“盟军战俘不屈斗争墙”上,战俘们组建地下组织、拒绝劳役、以生命捍卫尊严的故事,让学子们深刻体会到 “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的真理。站在曾经见证苦难的广场,阳光洒下却难驱心中沉重,更让大家懂得了珍惜当下和平生活的意义。

三、红色宣讲,筑牢信仰根基
离开战俘营,学子们来到干部培训中心,聆听市委党委副书记带来的抗战历史专题宣讲。副书记以辽源地区抗战历史为脉络,生动讲述了东北抗联在深山老林中的艰苦斗争的感人故事,让学子们全面了解了辽源作为抗日前线的壮阔篇章。“辽源人民用热血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副书记结合时代背景,阐释了红色基因的核心内涵,强调青年一代要铭记历史、坚定信念,将先辈奋斗精神转化为成长动力。

四、博物馆中,触摸文脉传承
下午,学子们走进辽源市博物馆,在 “红色辽源”“工业辽源” 等展厅中,触摸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红色辽源” 展厅里,从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救亡运动到新中国建设历程,一幅幅图片、一件件文物串联起辽源的红色记忆,尤其是辽源矿工冒死支援抗联的展品,让大家深受触动 —— 黝黑的双手不仅挖出了工业 “食粮”,更挖出了民族希望。“工业辽源” 展厅中,老式机床、矿山设备等实物,见证了辽源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辉煌,展现的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工业精神,与革命年代的红色精神一脉相承。在博物馆的参观中,不仅了解了辽源的过去,更读懂了 “不屈不挠、奋勇争先” 的城市精神。

五、矿工魂碑,铭记奉献初心
最后一站,学子们来到辽源矿工纪念馆。高大的 “矿工魂” 纪念碑庄严肃穆,在夕阳下更显厚重。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学子们在纪念馆前整齐列队,举起右拳,重温入团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铿锵有力的誓言回荡在纪念馆上空,既是对革命先辈的告慰,更是对青春使命的承诺。在陈列馆中,学子们了解到,近代以来,辽源矿工遭受三重压迫,在暗无天日的矿井下冒死开采,许多人因劳累、事故或迫害长眠于此。随后,全体师生在矿工尸骸纪念区肃立,进行一分钟默哀。微风轻拂,草木静立,现场鸦雀无声,学子们在静默中缅怀逝去的矿工先辈,感悟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真谛,更坚定了传承先辈遗志、勇担时代使命的信念。


夕阳西下,研学大巴踏上返程。一天的行程虽短,却在学子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这不仅是一次参观,更是一次精神的淬炼!”“从战俘营到矿工纪念馆,我读懂了历史的厚重、奉献的意义,更明白了青年的责任。” 返程途中,学子们纷纷分享感悟。此次辽源红色干部培训活动,是学部深化思政教育的重要举措。通过“行走的课堂”,让学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强化使命担当。未来,学部将持续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学子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刘君实
初审:周佳明
复审:吴晓庆
终审:秦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