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部新闻
您的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部新闻 > 正文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邓宗怡教授作客学部“元晖论坛”
时间:2023-09-13 点击数:

9月11-12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 教育学院 (IOE) 课程与教学论教授、国际课程学刊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JCS) 执行主编邓宗怡教授作客学部“元晖论坛”,为师生做了四场学术报告,分别为《当代课程理论发展的危机与出路》《学科教学知识的再思考——基于德国教学论的视野》《PISA的高效和教育系统:对新加坡教育成功之道的解读》《从课程的视野看教育改革》。

在《当代课程理论发展的危机与出路》报告中,邓宗怡教授首先从传统课程理论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课程领域的“再概念化”运动梳理了课程理论发展的历史,并归纳了当前课程理论发展的主要问题。邓宗怡教授使用施瓦布发表论文中的“医学”框架(症状、诊断和处方),分析了“再概念化”运动导致的当代课程理论的现状。他认为课程理论正处于严重危机之中,濒临“垂死边缘”,主要存在六大症状。邓宗怡教授提出了克服危机的前进道路,并从三个命题的角度提出恢复学校教育世界中重要的课程理论。首先,课程研究是一个独特的学科/领域,主要关注促进教育的实践。其次,学校教育的实践和内在工作为理论提供了基本的起点和主题。最后,要以折衷、批判和创造性的方式使用课程理论。

在《学科教学知识的再思考——基于德国教学论的视野》报告中,邓宗怡教授首先介绍了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概念以及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同时对PCK教学转变的基本要素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其次,他指出目前PCK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育的规范性制度被忽视、过分夸大教师责任、在确定教师教学内容方面缺乏对国家课程的关注。最后,他以德国教学论为例,提出“化育(Bildung)”的概念,Bildung是以自我形成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和价值观,与自身的素养、能力、学科知识紧密相关。在互动环节,邓宗怡教授和学部师生们就PCK的概念理解以及如何在高等教育学视角下应用强有力的知识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PISA的高效和教育系统:对新加坡教育成功之道的解读》报告中,邓宗怡教授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PISA的实质和功能、对新加坡PISA成功原因解读的质疑、基于历史的观察和实证研究对新加坡PISA测试结果进行解释、对PISA是否能够作为衡量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准提出疑问。首先邓宗怡教授指出PISA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评估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是否获得了关键的知识和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PISA极具前瞻性和权威性,是面向未来和21世纪核心素养的国际测试,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其次,邓宗怡教授梳理了学者们对于新加坡PISA测试成功的原因分析:教师素质高、学校领导素质高、教育系统特征和政府投资并推动教学改革。邓宗怡教授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以上四点并非直接和新加坡PISA的结果存在因果关系,新加坡的PISA成功还存在着其他的贡献因素。再次,他从历史的观察和实证研究对新加坡教育的成功和课堂教学现状给出自己的解释。他指出,实证数据表明新加坡课堂教学与教育改革蓝图是相悖的:以内容覆盖为主、教学为学生考试做准备、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播、采取全班教学模式、倾向于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最后,邓宗怡教授表示不要把PISA看成永恒的标准和真理,PISA本身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将教育目标和功能狭隘化、简单化、手段化,PISA的成功不能真正反映一个国家的教育成果。

在《从课程的视野看教育改革》报告中,邓宗仪教授以在PISA测试中表现全球领先的新加坡为主题进行了案例分析。首先,梳理了新加坡的历史发展背景和教育改革进程,并分析了新加坡教育体系的独特优势。其次,他将课程分为三个层次,即政策课程(policy curriculum)、计划性课程(programmatic curriculum)和课堂课程(classroom curriculum),分析了新加坡国家课程改革和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再次,邓宗怡教授分析了新加坡政府在教育政策领域面临的全球化挑战。

在四场主题讲座中,邓宗仪教授和与会师生进行问答互动,就相关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深度讨论。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尤其是邓宗怡教授引导参会师生批判性思考,大胆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参会师生收获良多。

(撰稿:丛嘉 来源:初等教育学院)

分享到:微信新浪微博QQ空间linkedin人人网豆瓣网
专题网站SPECIAL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邮编:130024      电话:0431-85099557      电邮:fed@nenu.edu.cn

学部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部新闻 > 正文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邓宗怡教授作客学部“元晖论坛”
时间:2023-09-13 点击数:

9月11-12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 教育学院 (IOE) 课程与教学论教授、国际课程学刊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JCS) 执行主编邓宗怡教授作客学部“元晖论坛”,为师生做了四场学术报告,分别为《当代课程理论发展的危机与出路》《学科教学知识的再思考——基于德国教学论的视野》《PISA的高效和教育系统:对新加坡教育成功之道的解读》《从课程的视野看教育改革》。

在《当代课程理论发展的危机与出路》报告中,邓宗怡教授首先从传统课程理论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课程领域的“再概念化”运动梳理了课程理论发展的历史,并归纳了当前课程理论发展的主要问题。邓宗怡教授使用施瓦布发表论文中的“医学”框架(症状、诊断和处方),分析了“再概念化”运动导致的当代课程理论的现状。他认为课程理论正处于严重危机之中,濒临“垂死边缘”,主要存在六大症状。邓宗怡教授提出了克服危机的前进道路,并从三个命题的角度提出恢复学校教育世界中重要的课程理论。首先,课程研究是一个独特的学科/领域,主要关注促进教育的实践。其次,学校教育的实践和内在工作为理论提供了基本的起点和主题。最后,要以折衷、批判和创造性的方式使用课程理论。

在《学科教学知识的再思考——基于德国教学论的视野》报告中,邓宗怡教授首先介绍了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概念以及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同时对PCK教学转变的基本要素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其次,他指出目前PCK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育的规范性制度被忽视、过分夸大教师责任、在确定教师教学内容方面缺乏对国家课程的关注。最后,他以德国教学论为例,提出“化育(Bildung)”的概念,Bildung是以自我形成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和价值观,与自身的素养、能力、学科知识紧密相关。在互动环节,邓宗怡教授和学部师生们就PCK的概念理解以及如何在高等教育学视角下应用强有力的知识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PISA的高效和教育系统:对新加坡教育成功之道的解读》报告中,邓宗怡教授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PISA的实质和功能、对新加坡PISA成功原因解读的质疑、基于历史的观察和实证研究对新加坡PISA测试结果进行解释、对PISA是否能够作为衡量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准提出疑问。首先邓宗怡教授指出PISA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评估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是否获得了关键的知识和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PISA极具前瞻性和权威性,是面向未来和21世纪核心素养的国际测试,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其次,邓宗怡教授梳理了学者们对于新加坡PISA测试成功的原因分析:教师素质高、学校领导素质高、教育系统特征和政府投资并推动教学改革。邓宗怡教授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以上四点并非直接和新加坡PISA的结果存在因果关系,新加坡的PISA成功还存在着其他的贡献因素。再次,他从历史的观察和实证研究对新加坡教育的成功和课堂教学现状给出自己的解释。他指出,实证数据表明新加坡课堂教学与教育改革蓝图是相悖的:以内容覆盖为主、教学为学生考试做准备、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播、采取全班教学模式、倾向于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最后,邓宗怡教授表示不要把PISA看成永恒的标准和真理,PISA本身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将教育目标和功能狭隘化、简单化、手段化,PISA的成功不能真正反映一个国家的教育成果。

在《从课程的视野看教育改革》报告中,邓宗仪教授以在PISA测试中表现全球领先的新加坡为主题进行了案例分析。首先,梳理了新加坡的历史发展背景和教育改革进程,并分析了新加坡教育体系的独特优势。其次,他将课程分为三个层次,即政策课程(policy curriculum)、计划性课程(programmatic curriculum)和课堂课程(classroom curriculum),分析了新加坡国家课程改革和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再次,邓宗怡教授分析了新加坡政府在教育政策领域面临的全球化挑战。

在四场主题讲座中,邓宗仪教授和与会师生进行问答互动,就相关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深度讨论。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尤其是邓宗怡教授引导参会师生批判性思考,大胆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参会师生收获良多。

(撰稿:丛嘉 来源:初等教育学院)

专题网站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130024)

电话:0431-85099557 电邮:fed@ne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