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东北师范大学牵头,教育学部承办的“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启动会在线上召开,标志着项目计划的15门教师教育课程正式启动建设。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发展处副处长宋长远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项目管理处处长朱哲主持了会议。浙江马云公益基金会项目总监李哲,项目专家委员会成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教授,浙江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时见教授,安徽省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阮成武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饶从满教授出席了会议。项目承办单位代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吕立杰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唐丽芳教授参加了会议。来自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长江师范学院等包含协同提质各类院校的22家单位70余位课程建设团队教师参加了会议。

朱哲介绍了“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背景。项目致力于解决欠发达地区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开不齐或开不好的问题,通过完善课程,打造系统性、体系化课程资源,构建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库,引领教师教育建设理念,提高师范院校的办学水平与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助力教师队伍建设,进而辐射全国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等。
宋长远指出,教师教育资源建设在教师教育改革布局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教育资源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的期望。怀进鹏部长近两年多次对师范教育改革提出明确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扎根中国,将传统教育思想与新时代的教育理论相衔接,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关照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建设成为面向全国、面向未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吕立杰认为在课程定位方面,教师教育课程应突出准、优、新等特点。编制原则应包括融通性、统整性、教学性以及时代性。在研制思路方面,教育理论课程需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案例互动与反思提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应聚焦核心素养,构建结构化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类课程则强调“透过实践学习” 的渐进式培养模式。
陈时见提出了要重点关注建设与使用、本校使用与协同学校使用、标准与特色、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案例结合、兼顾为教师的教学服务和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五大关系。同时指出了负责人、团队、框架、资源、技术衔接的五个关键点。
阮成武针对学科课程建设提出了既要处理好学科教育学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师范生教学胜任力的培养的关系,同时也要处理好初高中两个学段兼容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系,要紧跟最新政策,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的步伐。
饶从满认为,课程设计要强调反向设计,基于教师培养的目标,考虑教师素养的迭代,要体现理论与实践融合、学科和教育融合的取向。从三类课程建设角度思考,第一要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教育教学问题的框架;第二要建立学科与教育的桥梁,将学科理论知识情境化;第三要应注重系列化,有机衔接不同性质和目的的课程。
唐丽芳详细介绍了项目建设基本任务与要求、项目团队组建、项目任务进度安排等工作,通过设置计划机制、研讨交流机制、内部宣传机制、保障机制和监控评价机制,确保多方积极参与协同与合作,完成高质量课程建设任务。
石中英强调,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的启动之年,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工作,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意义十分重大。在课程建设中,要明确使用定位,要注重方案的论证,要考虑实践情境,要确保时间进度。
最后,所有课程建设团队的教师针对会议内容和课程建设的细节问题进行了互动和讨论。
“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是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马云公益基金会捐资支持、设立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的公益项目。项目设立主要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支持一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薄弱师范院校,加强学校人才队伍、学科专业等建设,整体提高师范教育办学水平,为欠发达地区培养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为乡村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撰稿:王子乔、魏丽娜
初审:王澍、周佳明
复审:吴晓庆
终审:秦玉友